1943 字
10 分钟
浅谈我的学习方式
2025-11-04
统计加载中...

日常刷公众号时,翻到了 @数字生命卡兹克 的一篇关于“ 和AI辩论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”的文章,忍不住张了张嘴——这么巧!我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,竟和这种思路不谋而合。不过那篇文章侧重AI提出异议,而我是主动提出异议让AI解答,方向略有不同,但内核一致:批判性思维 + ai思维伙伴

索性写下来,当作笔记,也分享给可能同样在摸索高效学习路径的你。


人天生讨厌被塞知识#

我一直相信:人类骨子里是厌倦被动接收信息的。几个再普通不过的例子就能说明:

  • 在传统课堂上,那些主动追着老师思路走的学生,无一例外比“等知识掉进脑子”的人掌握得更快更深
  • 公共场所别人外放短视频、短剧或有声书,总让人忍不住皱眉?但如果是你自己点开的,哪怕内容差不多,也觉得津津有味
  • 人们为什么喜欢八卦?说到底,是因为那是我们主动“探听”的消息——一旦产生兴趣,接收就变成了探索

被动灌输像硬吞药丸,而主动追问则像自己下厨。味道、火候、食材,全都由你掌控。而学习,本该是一场亲手烹饪思想的过程。

那么问题来了:当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来——比如“灵感去哪了?”“知识付费真的有效吗?”“为什么游戏贴图出错多为紫黑格?”——我们该怎么把它变成真正的理解,而不只是短暂的好奇?

  • 单靠自己?容易陷入思维盲区。
  • 找资料?信息太杂,真假难辨,无法全面分析。
  • 和朋友聊?他们可能也不清楚,或者没空陪你深挖。

这时候,AI成了我最称手的“思维伙伴”。


我的五步学习循环#

我的学习方式,说白了,是一套与AI协作的“思想打磨流程”:

1. 问题萌发:从真实困惑出发#

不从目录开始,不从“应该学什么”开始,而是从“我此刻真的想知道什么”开始。一个问题越具体、越源于生活,就越有推动力。
这也是我的博客主题“梦到什么写什么”的核心——略显抽象,但实际就是这样。

2. 初建观点:先问自己#

给自己一些时间,哪怕只是草稿式的思考:

  • 我目前怎么理解这个问题?
  • 有哪些已知事实?
  • 可能的解释方向是什么?

这一步很关键——它让我带着“自己的立场”进入对话,而不是空着脑子等答案。

3. 多来源求证:交叉验证,不轻信#

我会把同一个问题抛给不同的模型,看它们的回答是否一致,引用了哪些资料,逻辑是否自洽。
有时它们会互相“打架”,这反而最有意思——分歧处往往藏着认知的裂缝

4. 主动辩论:追问、挑战、直到被说服#

我不满足于“看起来合理”的答案。我会尝试找相关资料、回答中的不同观点,再抛给ai。
……直到ai的回答让我心服口服,或我找到它的漏洞。这个过程,常常让我感受到顿悟的爽感,常常让我意识到自己最初的假设有多片面。

5. 文章分享:输出即内化#

最后,我会把整个思考过程写成一篇博客草稿。

写作是检验理解的最佳试金石——很多模糊的念头,在试图表达时才真正清晰起来。

写完后,我会丢给AI帮忙润色语言、调整结构,但核心观点和逻辑链始终是我的
文章发出去后,偶尔重读,还会发现改进点,或者激发出新的问题,于是又开启下一个循环。
如果你通过 RSS 订阅了我的博客,可能会发现有些文章比初发布时修改了一些地方。


为什么这套方法对我特别有效?#

  • 尊重好奇心:学习从“我想知道”出发,而不是“我应该学”;
  • 逼我思考:AI是镜子,照出我思维的漏洞;
  • 形成知识资产:每篇文章都是可回溯、可迭代的个人认知节点;
  • 低成本、高反馈:深夜三点也能找到一个愿意陪我辩论到底的“对手”。

补充一点:关于“系统性学习”#

需要说明的是,这套方法更适合由兴趣或问题驱动的碎片化探索。如果你想深入掌握某个领域、系统性学习,光靠“一时兴起”是不够的。

但有趣的是,我发现最高效的系统性学习,往往始于“强行创造需求”,也可以理解是强行让自己产生兴趣,毕竟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。

举两个例子:

  • 学 AE 和 Blender:我做的视频很简单,观众对质量要求也不高。但我偏偏给自己加戏,因为有点完美主义,只要目标不是难到绝望,我就会硬着头皮去实现。结果要么被虐到短期内不想再碰,要么意外陷入“M属性大爆发”(虽然这个形容怪怪的,但实在想不到还有什么比这更贴切)——兴趣就此扎根。

  • 学前端和剪辑:我没专门啃完整课程,而是直接动手。做「小舟工具箱」时,我基本是“AI写,我看”,边改边学。删删注释、调调样式、对比修改前后,久而久之,语法和结构就熟悉了。虽然现在还做不到从零搭建项目,但我深信:缺的不是知识,而是把零散认知串起来的完整项目。等下一个真实需求出现,自然会补上。

剪辑也是类似。剪映是我接触的第一款剪辑软件,普通人几分钟就能上手。先做,再优化—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,技能就长出来了。

这让我想起一句话:“需求是创新的源泉。”
其实,需求也是学习的引信

如果你正卡在“不想学”的状态,不妨试试给自己设一个看起来不是太难但诱人的任务,完成它的过程,可能就是你和新技能的初次恋爱。


写在最后#

AI不是答案机,不是代替思考的工具,而是一面镜子、一个不知疲倦的思维陪练。
它不会嘲笑你的问题太傻,也不会因为你不理解而失去耐心——你甚至可以反过来对它发泄情绪(插一嘴:有时候骂AI会比“恭恭敬敬”得到的回答更聪明,不是玩笑)。

但前提是——你得先迈出主动思考的那一步

学习的终点,从来不是记住某个结论,而是拥有判断结论对错的能力
而我的这套方法,不过是在数字时代,为自己搭了一个小小的“思想健身房”。

如果你也喜欢从问题出发,乐于和AI较劲,不妨试试这个循环。
或许,下一个被自己问题点燃的夜晚,你会在对话中,遇见一个更清醒的自己。

浅谈我的学习方式
https://blog.lonzov.top/posts/aisocratic/
作者
浪小舟
发布于
2025-11-04
许可协议
CC BY-NC-SA 4.0

部分信息可能已经过时

封面
加载中…
正在加载中……
封面
加载中…
正在加载中……
0:00 / 0: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