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前提示这篇文章记录了我个人在偶然阅读一位MTF(跨性别者)博客后,经历的情绪波动、认知震荡与后续思考。内容不旨在说服、评判或代言,而是呈现一段真实的内心旅程。如果你选择开始阅读,建议完整读完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?
——一个你从未想过会触动你的话题,突然闯进你的生活,像一滴墨掉进清水里,晕开,扩散,最后让你不得不盯着它,思考它,甚至……为它发呆。
我没有主动寻找过关于mtf的信息。在互联网的信息洪流里,这对我而言,和其他标签一样:LGBTQ+、性别议题、社会运动……是“知道存在,但与我无关”的背景音。我没有偏见,也没有热情。我只是路过。
直到我整理聊天记录时,翻到了一个名字:池鱼。
我们只在几个月前因为 nohello 的网页项目有过几句对话。她那时博客刚开,文章寥寥,头像背景是一面蓝粉白条纹旗——我当时没在意,甚至不知道那是什么。聊天记录里她语气平静,用词平常,像任何一个普通网友。
我点进她的博客,想着“随便看看”。
然后,我看到了那些自述。
我没有心理准备。
撞进别人的人生
我不是被“跨性别”这个概念震撼——我是被一个人如何活着这件事震撼。
她的文字没有控诉,没有煽情,甚至没有求助。她只是陈述:陈述身体与灵魂的错位,陈述社会规则如何像一堵墙压过来,陈述她如何一点点把自己从废墟里拼回来。
我坐在屏幕前,第一次意识到:原来“做自己”可以是一场战争。原来“性别”不是一个填表时的选项,而是一个人日复一日用血肉去确认的存在。
我开始发呆。吃饭时发呆,走路时发呆,甚至玩游戏时还在想。
这不是同情——同情是居高临下的。这是一种……认知的塌陷与重建。我过去对“人”的理解太扁平了。我以为“活着”就是上学、工作、恋爱、老去,大不了在某一阶段有所差别。但有人,光是“确认自己是谁”,就要赌上健康、家庭、社会身份,甚至生命。
我为什么还想继续了解?
回过神后,好奇却留了下来。
我开始问自己:我为什么被影响?为什么放不下?为什么想“搞清楚”?
也许是因为——
- 她的故事让我看见了“规则”之外的人生;
- 她的挣扎让我意识到“正常”是多么脆弱的建构;
- 她的选择让我反思:如果是我,我会为“真实”付出多少代价?
这不是要我变成她,也不是要我支持或反对什么。而是我开始意识到:世界不是只有“我熟悉的那部分”。在主流叙事之外,有人正用完全不同的语法活着,而她们的存在本身,就在拓宽“人”的定义。
我也不再急着“整理清楚”了。有些事不需要结论。有些理解,是在反复阅读、沉默、发呆中慢慢沉淀的。
“真正的理解,不是把别人装进你的框架里,而是让自己走出框架,去看见世界的参差。”
如果你读到这里……
谢谢你。
这篇文章没有答案,只有问题。没有立场,只有过程。我不劝你支持谁,也不劝你理解谁。我只希望你知道:有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,正经历着你无法想象的日常。
而偶然撞见这些日常,不是打扰,是礼物——它提醒我们:人性比标签复杂,生命比规则辽阔。
如果你也曾在某个深夜,因为一个陌生人的故事而发呆……你不是一个人。
部分信息可能已经过时